
12月1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采访活动。本次采访活动围绕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邀请在穗中、阿籍人士,讲述了广州与阿拉伯地区的友好故事,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我校亚非学院副院长、阿拉伯语系副教授牛子牧和外教孙小芳(Faten Zanaa)参与了本次采访活动。
一千多年前,一艘名为“苏哈尔”号的双桅三帆木船,仅依靠风力万里远航,从阿曼来到了广州,与大唐王朝一道揭开了中阿交往的经典篇章,成为阿拉伯国家和大唐王朝之间的海上贸易航道开辟的象征。千年后,从事中阿语言文学、经贸往来和科技交流的中阿友人齐聚在一起,讲述了个人和广州与阿拉伯地区的友好故事。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桥梁

亚非学院外教教师孙小芳(来源:广州日报)
外教孙小芳来自约旦,是我校阿拉伯语外教。来华生活二十年,经历了工作、结婚等人生大事,孙小芳早已与中国这片土地息息相关,是一名“中国媳妇”。孙小芳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多个城市都生活过,她阐述道:“可以说,我非常深刻地接触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选择留在广州生活,也是因为这里气候适宜,而且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有多种多样的食物,还有来自各国、各地的人们在这里生活。
孙小芳认为,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可以通过学习外语体会文化差异的美。“我的职业是教授学生阿拉伯语,可以说作为一座桥梁,在教授过程中要把阿拉伯世界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达给学生。”
为什么要学习阿拉伯语?孙小芳认为,阿语背后是22个阿拉伯国家。中国学生掌握了阿语,必将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当然,掌握这门语言有难度,但同学们不应该因此退缩。孙老师建议,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建立更完善的交换系统,实现中阿双方师生互访,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
典籍译介是文化深入交流的体现

亚非学院副院长牛子牧(来源:广州日报)
“中国古典文献成为中阿翻译的重头戏。”参访活动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阿拉伯语系副教授牛子牧从自己二十年学习、教授阿拉伯语的体验出发,讲述了她眼中中阿文化关系的发展。
牛子牧2002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阿拉伯语,身边的人一度对这一选择感到惊讶和不解。但她认为,既然阿拉伯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那么学习阿拉伯语就应该会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学习的深入,牛子牧开始接触阿拉伯国家的严肃文学,并从中了解阿拉伯文化,还曾亲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阿拉伯艺术节。研究生期间,她为不少访华的阿拉伯国家知名作家和知识分子提供过语言服务,不断加深对阿拉伯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后来,牛子牧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中阿之间各类作品的互译。“读博士期间,我印象深刻的是中阿之间作品翻译呈现出井喷态势。”牛子牧说,目前,中国译者和阿拉伯译者联手翻译是高端翻译的标配。
近年来,中阿之间在翻译的作品上有何变化?牛子牧介绍,近些年中阿互译的作品早已不局限于常规的社科作品和当代小说。“中国古典文献成为中阿翻译的重头戏。”中阿译者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古典文献的翻译,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典籍的翻译。
为何出现这一现象?“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牛子牧认为,这一现象是中阿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成果。中国古典文献、以及其他具有较强专业性书籍的译介,证明阿拉伯很多读者对中国文化已经有一定了解、并期望能深入领略中国文化更多精彩的侧面。“《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在阿拉伯国家的文化界认可度非常高。”牛子牧以《道德经》为例,讲述了中国古代典籍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和接受。
“如今的中阿关系是长期以来双方不断努力的结果。”在二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牛子牧看到了中阿关系的发展和深化,她期待,也相信,中阿关系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次采访活动,还邀请了在穗从事经贸和科技交流活动的多名中外籍友人,与我院两名教师一道,共同见证了一千多年的中阿友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交流活动逐渐深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小语种人才储备学院之一,亚非学院教师勇担使命,时刻胸怀两个大局,始终坚定地融入和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需求,以立德树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己任,不断深耕中阿文明,发展中阿友谊。
原图文:https://gzdaily.dayoo.com/h5/html5/2022-12/14/content_867_811925.htm
文字:游雨嫣
初审:戴国宁
复审:牛子牧
终审: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