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组委会主席、武汉大学杜青钢教授受邀做客亚非名师讲堂,做题为“老子在法国”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亚非语言文化学院主办,亚非学院教师党支部、学院文学与翻译学研究团队承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交流合作处杨慧芳处长、亚非学院、东语学院等3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由亚非学院院长助理田克萍主持。
本讲座以《道德经》的梵文首译起始,兼及《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重点介绍了三百多年来老子在法国的翻译传播影响。杜教授指出,《道德经》法译本的翻译、传播和研究,是中法文化的深层共鸣。
讲座现场
杜教授以自身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结识为缘起,向师生简要介绍老子的背景和老子外译特别是在亚非学院语种所在国家的总体情况。接着,他从《道德经》在法国的传播历史出发,系统梳理了《道德经》外语译本尤其是法语译本的产生、研究与传播过程。西方世界对老子的研究始于十七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的到来,第一部《道德经》拉丁文全译本于1721年出版。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兴盛,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倡返璞归真,这与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具有相似性。十九世纪,法国汉学家雷慕莎、黑格尔、儒莲等人相继发表研究老子的论文,或使用法语翻译《道德经》。在雷慕莎的研究中,他从“最高存在、理性”几个方面定义了什么是“道”,1842年雷慕莎的弟子儒莲翻译的法译本《道德经》则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道德经》书名也开始采用音译。杜教授指出,当一个事物的名字需要采用音译时,这个事物一定是一类文化的核心概念。而“道德经”书名的音译现象,可以说是其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化核心概念的表现,也是中国国力强大的体现。进入二十世纪,法国汉学家对《道德经》的研究逐渐多样化,中国学者如刘嘉槐、程抱一等人也对法译本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杜教授指出,老子是一位知识的圣人,他甩下几颗石子,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砸开它们。
杜教授解答学生提问
杜教授引用道:“‘像地球一样,文学是圆的’,刚开始看到的是差异,后来都是共同点。这也是比较文学的魅力所在。”他反复向在场师生强调,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不仅要学好外语,还要重视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文学。除此之外,读书的方法不在于量,在于精读和复读,要反复阅读经典。讲座尾声,师生纷纷就“道”的翻译方法、《道德经》在亚非研究、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与其展开热烈讨论,杜教授耐心答疑。
党委书记梁洁向杜青钢教授、杨慧芳处长赠送学院纪念品
本次讲座参与嘉宾英语译审、经济学博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交流合作处杨慧芳处长表示,杜教授的讲座极具启发性,读书是一场修心的旅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能够共情,在理解内核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目前,广东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勠力同心、真抓实干,以完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疫情后的今年,仅省科技厅举办的重要国际合作和港澳台合作活动就有50多场。希望亚非学院的师生既要做“讲中国故事”的传播者,更要做“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声人,未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
最后,亚非学院党委书记梁洁总结道,杜教授的讲座既高瞻远瞩,又贴合实际,把学术和理论的东西用系统、生动、幽默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法呈现,给我们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同时也感谢杨慧芳处长对亚非师生提出的殷切希望。亚非学院所授语种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言,在未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下,亚非学院的师生将满怀热忱,用巧劲和干劲贡献亚非人的智慧和担当。
在场师生也纷纷表示,正如杜教授和杨处长所说,翻译要使用“巧妙而如实的语言”、要“达到能共情的效果”,作为青年学子和青年教师,在加强专业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提高翻译技巧,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小语种、大作为”的担当。
图文:游雨嫣
初审:戴国宁
复审:田克萍
终审:梁洁
专家介绍:
杜青钢,1959年出生于武汉,1977年考入四川外语学院,毕业后留该校任教。1986年赴巴黎三大进修一年,198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法博士班,1990年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赴巴黎八大学习,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蒙大博士后研究基金的青年学者。两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杜青钢作为引进人才调入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2001年杜青钢担任法语系主任,2004年被聘为法国波尔多三大特聘教授。曾任武汉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会委员,现任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组委会主席,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